-
#宗族动态#广东周氏人物篇
顶 顶 热2020/05/22 12:55:25 发布23346 浏览0 回复0 点赞

帖子:8
精华:1
注册:2020/05/06 16:24:28
IP属地:未知
人物传略
一、古 代
周直卿
周直卿,字卜年,一字士凤,号天统,为周敦颐(濂溪)第四世孙。官赠奉训大夫(从五品),以子宣礼追赠为节度使。原配许氏,继室秦氏,俱封宜人;又娶陆氏、胡氏,例封宜人(五品)。
直卿少年居濂溪(今湖南道县),长大后游历岭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来粤,始居羊城北门,因金兵南侵至采石矶,南方震动,直卿欲携家归九江,途阻兵祸,遂寓居南雄珠玑巷。后官任广州,遂寄籍番禺,居荷塘里,是为濂溪后裔入粤始祖。死后葬于凤凰岗。
直卿生九子,宣仁、宣义、宣礼、宣智、宣忠、宣信、宣谟、宣烈、宣猷。宣仁、宣义未有迁;宣礼迁新会;宣智迁南海九江;宣忠迁东莞樟村;宣信迁顺德;宣谟不知迁处;宣烈迁广西宾州南丹;宣猷迁东莞荔枝园。其后裔现遍居广东二十五个县(市、区)和其它省份,后裔多达几十万人。
(据《道国南宗》和《濂溪周氏广东宗谱》有关记载编写)
周宣礼
周宣礼,字仲进,号文忠,乃直卿三子,周敦颐(濂溪)第五世孙。据新会周氏族谱记载:周宣礼生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八月初一。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登第,初授太庙郎,升宝文阁待制。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五月,奉玺书为节度使,力排权弊。元兵入临安,宣礼统兵运粮。帝执降,宣礼扶端帝至岭南,端帝死。寻至新会之崖门,知宋船尽覆,于是弃船登岸,沿途至新会驲桥,取舟跟幼主于牛婆石。元兵追逐,遁逃山林,后闻宋亡,仰天大哭而气绝。
录自《濂溪周氏广东宗谱》
周宣信
周宣信,为周直卿的第六子、周敦颐的第五世孙。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宋丞相文天祥被俘,宣信率周家军护送宋帝昺及文天祥的幼子文怀生,逃到当时属南海、现属顺德的容桂马岗村,在此隐藏下来。其后与宋臣陆秀夫等及各地勤王之师会合,抗击元军。新会崖门海战一役,宋军全军覆没,宋帝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之后,周宣信率领其族裔继续抗元二十年之久。
(据《濂溪周氏广东宗谱》有关记载编写)
周天佑
周天佑,讳鑑,乃周敦颐第七世孙。天佑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丙子科乡试中举,次年丁丑科连捷进士,时年21岁。为人有勇谋,仕宋为十三将,进阶副元帅,仆射尚书,在湖广官任江西九江江右。元兵南侵,天佑由江南护送端帝入广东新会之崖门,奔波岭表保昌,誓众志谋复国。宋亡,天佑随父凤冈携男女三十二人至新会石船山,采茅为屋以爰居,遁迹沙溪,死后葬于新会沙富鲤鱼山。
(录自《濂溪周氏广东宗谱》)
周 恂
周 恂,号润泽,高州良德人,为周敦颐第八代孙。宋咸淳九年(1273)癸酉科兴人,官国子监司业。在南京末期端宗景炎元年(1276),与爱国大臣将领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等随宋帝逃离京都临安,转战温州、福州、惠州等地,于宋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2月6日在新会崖海门与追来的元军激战大败,沉船八百艘,浮尸十万余,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投海而死。张世杰率苏刘义、周恂等砍断船缆挟船十八艘沿海西行,至阳江海陵岛附近遇暴风雨沉船,周恂遇难,年仅46岁。
周 复
周 复,字希圣,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丞相周必大的后裔。宋恭宗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任雷州知军(元朝改称知路),其居官尽责,善政宜民,政绩丰伟,朝廷诰赠宣义郎,妣陈氏封六品安人。
宋没元兴,周复忠心宋室,不甘为元效命,弃官遁迹遂溪,卜居岭北镇调丰周宅园,躬耕陇亩,不辞荆棘,开基创业,为庐陵来雷周氏始祖。
周复为宋末的朝廷命官,宋朝灭亡后,他不甘为元朝效命,弃官为民,对入侵者宁弃不媚的品格,体现了民族气节,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忠君爱国思想提供了一例历史实例。
周 瑄
周 瑄(1440-1507),字仲英,五华县河东镇人。例授征仕郎(从七品)。因感于下坝、沙渴等地农田常干旱减产失收,捐白银千两,凿山开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开始,从油田万华村洋漫輋连下坝筑坡,开圳30多华里至水寨下二渡伦塘龙颈,引万华河水灌溉油田、太和、沙渴、下坝等地农田,历时三年,至明弘治元年(1488)完工,使3000多亩农田解除旱患,收益年丰。此举为当时长乐县最大水利工程,获弘治皇帝御赐“旨旌赞化”和潮惠道张副特旌为“一方赞化”,后命名为“周瑄圳”。
(录自《五华县志》)
周则义
周则义,揭阳市东山区义河村人。明弘治元年(1488)出生,是明正德年间的著名孝子。为人忠诚老实,孝义至尊,事母至孝,其母死后,他结庐守墓三年。时逢久旱,县尊请他祷告,天感其诚,遂降甘霖,灾情乃解。周则义逝世之后,受祀于孝义祠,乡人以此为荣,遂把村名改为“义河”。从明朝嘉靖起,至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年代的《潮州府志》、《揭阳县志》都记载周则义的故事,传授履行孝义,劝孝从善,教育后人,发扬美德。2009年8月18日,周则义故居被公布为揭阳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周光镐
周光镐(1536-1616),字国雍,号耿西,潮阳县桃溪乡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浙江宁波府推官,历任南京户部、吏部主事、郎中,四川顺庆府知府,四川按察司副使、布政使司右参政,陕西按察司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宁夏巡抚等职。万历二十一年(1593)晋升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万历二十四年(1596)告休归里,加赠通议大夫。
光镐为官数十年,所到之处,清理刑狱积案,平伸冤屈,惩治污吏,解除赋弊,削减税银,减轻民负,奖耕励织,储粮备荒,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廉政恤民,高风亮节。告休临行之日,官民依依不舍,街道张灯结彩,商贾停业,百姓扶辕相送达数十里,沿途州府,接道相迎。
光镐告老回乡后,将朝廷赠银二万两,大部分用作家乡建设,筑堤修路,建塔造桥,兴办学堂,建置社仓。万历四十四年(1616)八月病逝,享寿81岁,皇帝御赐祭葬,享祀乡贤。
周朝勋
周朝勋,字沅馨,号宇荣,高州人。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岁写出一手好字,13岁考取廪生。同治三年甲子科省试优贡。翌年,上京参加乙丑科(1865年)朝考,钦定为“朝元”(即书法状元),官拜四品衔内阁中书,兼任江苏、浙江主考官,皇帝赐金花瓶一只,在家乡建“朝元第”。光绪二年(1876年)诰封三品衔奉直大夫,妻封恭人。
朝勋的书法造诣很深,尤其正楷与行书,清秀有力,结构严谨,章法甚工,在朝考的试卷中压倒全场。皇帝阅卷甚为感慨曰:“吾国书法之佳者甚众,但总难免有败笔,而周朝勋之书法很难找到半点。”高州市博物馆藏有他的真迹,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录自《濂溪周氏广东宗谱》)
周 春
周 春,番禺龙归(今广州白云区龙归镇)人,又名周亚春、周培培、绰号豆皮春。常穿铁锁屐练功,武艺出众,胆量过人,曾参加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
1854年(清咸丰四年),周春为天地会首领之一,起义反清,率部到广州江村与李文茂、甘先等人会合,联合围攻广州城。后移师北征,入江西,与太平军会师新昌,成为太平军的“花旗军”。1860年隶属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转战江西、浙江。因作战英勇,屡建奇功,被封为太平天国怀王。
(录自《濂溪周氏广东宗谱》)
周汝钧
周汝钧,名常俭,字约存,别字节生,号省斋,广州白云区江高镇南岗东周村人。晚清教育家。清光绪壬午科(1882年)举人,壬辰科(1892年)进士。钦点主事,分刑部贵州清吏司行走,兼刑部司务厅督催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创办京师强学书局(后改为京师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曾任香山县揽山书院掌教、广州学海堂学长。1901年受聘美国旧金山任三邑(南海、番禺、顺德)会馆董事主席,护理旧金山总领事。1903年任满归国,任东莞师范学堂监督兼考习、番禺县中学堂监督等职。曾获“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刑部”、“诰命”三个匾额,至今保存完好。
(录自《濂溪周氏广东宗谱》)
二、近现代
周其鉴
周其鉴(1893-1928),广宁南街镇新楼村人,革命烈士,广东省四大农民运动领袖之一。1921年春,加入广州市共产主义小组,中共成立后转为中共党员。1922年,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分部工作,参与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员会,任团粤区委会候补委员,团广州地委委员。1923年任广州油业工会秘书。1924年,任中共广宁区委农运委员,以国民党中央农民特派员的身份,回广宁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运动委员会筹备处,主持召开第一次农民协会代表会议,被选为广宁县第一届农协执委会委员长。同年11月,成立了西江地区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国共产党广宁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1925年,广宁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会员达5万之众,周其鉴组织广宁农民自卫军,开展对反动地主阶级的武装斗争,取得巨大胜利。5月,被选为广东省第一届协会执委。1926年1月,任中共西江地委书记,广东省农协西江办事处主任。6月,继续当选广东省农协第二届执委,并兼任广东省农协北江办事处主任。其间,曾在毛泽东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员,并撰写关于农民斗争的教材。
1927年,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奉命组织北江农民自卫军,任副总指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率工农军1000余人,北上武汉,后转江西,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后又返回广东,参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失败后,返回北江地区,秘密恢复党组织和开展革命斗争工作。1928年1月23日,在清远葫芦岭不幸被捕,三天后,遭秘密杀害,年仅35岁。
周其鉴烈士的一家,多是忠烈,其胞兄周其淞乃民国军械处处长,曾秘密帮助共产党组织财物,51岁时逝于抗日前线。其胞弟周其柏,也是大革命牲牺的烈士,牺牲时年仅25岁。族人称颂他家为“一门三忠烈,万世永颂扬”。
(录自《南粤英烈传》)
周文雍
周文雍,开平茅岗人,革命烈士。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工委书记,广州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工人部长。
大革命失败后,与中共广东省委妇女委员陈铁军以夫妻名义,在广州建立秘密联络机关,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一起就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在刑场上举行悲壮的刑场婚礼。其事迹被编入《南粤英烈传》及多种文艺作品之中。现开平建有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公园及纪念碑,为开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录自《南粤英烈传》)
周礼平
周礼平,澄海樟林东社人。革命烈士。1915年7月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澄海樟东区委书记、中共潮(安)澄(海)饶(平)中心县委书记,领导整个潮汕地区地下党和抗日游击队活动,在潮汕平原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成功策划和指挥数十次武装行动。1945年夏任广东省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一支队队长兼政委,同年8月17日在与敌军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仅30岁。是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潮汕地区我党级别最高的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潮安登塘建立纪念碑,纪念他和一起牺牲的革命烈士。
周 华
周华(1879-1911),南海鹧鸪坑村起凤里人。父母早丧,家贫,随兄嫂生活。24岁时往广西当小贩谋生,常听革命志士宣传,并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思想渐倾向革命。随乡人往越南,在革命党人引导下,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广西钦廉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后随义军突围撤往越南境内,被法国殖民当局解除武装,递解新加坡。后来在新加坡参加了南洋同盟会主办的《中兴日报》工作,又加入同盟会组织的“民锋剧社”,于南洋各地巡回演出,宣传革命,并在槟榔屿与黄兴、赵声、胡汉民等筹备发动广州起义。
1911年(辛亥年)3月26日,周华及一部份先锋队员,奉命从香港到广州,3月29日下午5时30分,在黄兴的率领下,与林时爽、何克侠、刘梅卿等一百多名先锋队员,从小东营出发,直扑督署。攻下清两广总督府,放火烧督署以号召各方。接着出督署,东至辕门,恰遇清水师提督李准率大队卫队亲兵至,先锋队迎头痛击,终因众寡悬殊,先锋队员牺牲不少,周华亦中弹阵亡,时年31岁。后葬于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周侠生
周侠生(1888-1927.12),广东南海县神安司大冲堡荷溪冲边村(今属广州荔湾区)人。童年好习武,每日都到武术师黄伦开设的武馆学习武艺。长大后,来到佛山,接办了钟某设在佛山西便巷的武术馆,改名为周馆,广收徒弟传授武艺。1924年,周侠生到南海大沥设立武术分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农民运动特派员,与梁复燃一起,在大沥创建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妇女解放协会、劳动童子团等革命群众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根据这一总方针,广州积极筹备武装起义,为适应武装斗争新形势的需要,按照中共广东省委指示,中共南海县委在显纲村正式成立。为配合广州武装起义,南海县委受命组织农民赤卫军两个团,周侠生被任命为第一团的团长。12月11日,广州起义打响后,周侠生率领两个营攻占了大沥圩和石围塘火车站。广州起义失败后,周侠生等率领的200多名赤卫军队员被民团包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撤出大沥。撤退到张边河时,周侠生因不熟水性,壮烈牺牲,年仅38岁。
周 凤
周 凤(1873-1968),海丰县公平镇下军田村人。是广东四大农民运动领袖之一的彭湃烈士的母亲。她出身于贫苦家庭,勤俭持家,严于教子。1922年彭湃领导农民运动,她积极支持,把自己家里的田契当众烧毁。1928年海陆丰农民运动失败,彭家有六人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29年彭湃也在上海牺牲。她遭受到如此重大打击,仍坚定革命信心,为党做联络工作,在澳门、香港曾先后两次被捕入狱。
全国解放后,她作为海丰人民代表,于1951年和1956年先后两次被邀请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慰问。毛主席紧紧握着她的手说:“你是革命的好母亲!彭湃是我们的好同志!”。
(录自《濂溪周氏广东宗谱》)
周光瑚(韩素音)
周光瑚(1917-2012),笔名韩素音,世界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祖籍广东省五华县河东镇太和村,上祖移居四川省。她又名周月宾,12岁曾改名约瑟芬,韩素音是她考入燕京大学时起的名字,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周光瑚的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母亲玛尔格丽特出身于比利时贵族家庭。丈夫是中国驻英国武官。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二十世纪中国的生活和历史,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民族内蕴。代表作有自传三部曲《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自传体小说《瑰宝》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据此改编的电影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此外,她还写有《周恩来的世纪》、《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三十多部著作,1949年9月曾获得中国第二届“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多次接见她。
(录自《广州日报》)
周世聪
周世聪(1914-2004),女,香港著名书画家。祖籍广东紫金县柏埔乡梅中周屋楼村,出生于新加坡。1930年就读于广州执信女子中学,后毕业于香港官立汉文师范学院。
她自幼喜欢书画,虽未进过艺术学校,也不曾跟任何老师习画,但对书画艺术极有天赋,是自学成才、饮誉世界的女书画家。其作品曾入选美国金门博览会美展和广东省美展,并在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英国等地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另外,送作品参展的还有意大利、法国、日本、阿根廷等国。举办个人画展时,她的作品往往被选购一空。著作有《周世聪书画集》、《南游书画展览特辑》等。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书画作品落款均题“紫金女子小韫周世聪”,表明她虽长居海外,又享盛誉,也不忘故国乡土之情。紫金县博物馆也专门设有“周世聪书画展馆”,供人们参观。
周寿臣
周寿臣(1861-1959),原名周长龄,深圳宝安人,香港出生。是第三批大清留美学童之一,曾任袁世凯幕僚。1881年任多处海关税务帮办,1903年任天津招商局总办、京奉铁路总办及清朝外交部大臣,官至二品。1905年7月,任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总办(校长)。辛亥革命后退隐,任多间中外商号之董事。1907年起成为香港太平绅士,1925年起任香港东亚银行董事局主席,直至逝世。1922年获香港政府委任为香港洁净局局绅及香港定例局议员,1926年成为香港行政局首位华人议员,并获封为英国爵士。1933年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律学博士学位,1936年退休,获英王赐予终身享有“阁下”称谓。曾多次获国民政府及英王颁发的各类勋章。是二十世纪初期香港政、商界的著名人物,香港杰出的华人领袖。
周少岐
周少岐(1864-1925),东莞石龙人(祖籍东莞市常平镇桥梓村)。是香港四大华人家族之一的周氏家族奠基人。1883年,他在当时的贵族英文书院“皇仁书院”毕业,应聘加入香港船务署,担任文牍书记。后出任万安洋酒保险公司、香港九龙置业按揭公司、泰新银号等公司的司理、总司理。
1903年,年仅39岁的周少岐被英国皇室授予太平绅士,之后三度被委任为香港定例局议员,又先后出任省港澳轮船公司、香港九龙汽车公司、广协隆船厂等多间公司的董事,成了香港早期著名的银行家和企业家。
晚年的周少岐热心公益事业,曾捐资创办了少岐义学,资助平民子弟上学;又曾捐巨款帮助广东官府赈荒,为此获清朝廷奖叙知府衔,晋授朝议大夫。
周年泰
周年泰(1906-1971),字禧士,号乐天,高要市蛟塘村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文学士。曾任番禺县立中学、高要县立中学教导主任,高要宋隆中学校长,高要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1948年)曾任国民党高要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高要县参议会秘书长,任职期间,地方豪绅余佶闲(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余汉谋之兄)暗中勾结一些商人大肆采伐七星岩岩石贩卖牟利,年泰以“周乐天”为笔名在报纸上撰文抨击,呼吁保护地方名胜古迹,引起各界人士关注。余佶闲派人对年泰说,只要他不再插手这件事,可以弄一个县长给他做。但年泰不为所动,坚持要制止这种破坏行为,余佶闲恼羞成怒,声言要派人暗杀他。年泰无奈避往广西,在梧州高级中学当教导主任,直到肇庆解放前夕,余佶闲逃往香港,年泰才返回肇庆,解放后又先后在德庆县香山中学、广州市侨兴中学任教导主任。1971年4月29日逝世,终年66岁。
(录自《高要蛟塘周氏族谱》)
周耀新
周耀新(1935-2008),字而辉,又名逢庆,高要市蛟塘村人。196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8年,1972年调回肇庆,历任地委宣传部秘书科科长、地区教育处副处长、肇庆教育学院院长,退休后任肇庆市老干部大学常务副校长。
在主持肇庆教育学院工作中,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面向中学、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思想,积极开展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教育交流和合作,走出了一条多层次、多形式、低投入、高效益、保质量的师资培训新路子,为提前实现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被授予广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肇庆市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
(录自《高要蛟塘周氏族谱》)
周其淞
周其淞(1889-1940),广宁县南街镇新楼村人,乃周其鉴烈士之胞兄。先在陆军速成中学学习,再进保定陆军学校深造。毕业后,历任粤军连长、制弹厂厂长、军械所所长。抗日期间,任152师军械处中校处长,后调任粤军司令部军械处第一科上校科长。曾随152师驻防海南,“七七”事变后,奉调粤北抗日前线。
广州沦陷前夕,奉命牵制日军,152师担任掩护第四战区司令部及省、市机关撤退任务。为保证武器弹药的及时供应,其淞身先士卒,肩挑背负,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嘉奖。作为一位爱国军人,为拯救国家民族,日夜奔波劳累,终于积劳成疾(肺病),卧病床榻,师长给假劝他回乡治病,但他不肯离开职守。1940年冬,病逝于清远抗日前线。
全军将士对他的逝世都无比哀痛,在硝烟弥漫的前线,举行了庄严肃穆的悼念仪式,花圈挽联挽诗不少,仅择几例:
师长陈章的挽词 :鞠躬尽瘁
战友的挽诗二首:
(一)
为国为民立志坚,舍生忘死勇直前;
一生言行堪为范,以身许国学前贤。
(二)
卫国抗倭戍海南,破釜沉舟矢志甘;
回师粤北病劳困,鞠躬尽瘁耀千秋。
(录自《广宁周氏宗亲志》)
周之贞
周之贞(1883-1950),字友云、苏群,晚号懒拙庐主,顺德北滘人。少有大志,十六、十七岁就怀着报国、救民思想,只身远赴南洋。1905年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1911年归国返穗,参与黄花岗之役。后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政府中,两任顺德县县长。1925年孙中山逝世,军阀混战,政局多变。周之贞深感“道不同,不相为谋”,为此脱离军政界,漫游欧美及日本。
抗战时期,周之贞目睹家乡难童失教失养,毅然决然肩负起教育救国的重任,与志同道合者,在四会县江谷镇创办了顺德青云儿童教养院,亲任院长,呕心沥血,艰苦耕耘,先后安置难童800多人。抗战胜利,“儿教院”迁回顺德陈村,易名青云中学,周之贞仍任校长,主持校务。为筹学资,他多方呼号,变卖家产,直到顺德二中成立始才离任。
在动荡而艰难的岁月里,他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献身家乡,献身教育,丹心一片,两袖清风。他的贤师风范,激励着青云学子;他的高风亮节,感动着家乡父老。
1950年6月,周之贞病逝于香港湾仔洋船街山边台寓所,享年68岁。旅港同乡和学生送一挽联如下:
续国脉,呕心沥血培幼育苗不独子其子;
兴中华,披肝沥胆锄奸御寇亦非家其家。
(录自《周之贞纪念馆特刊》)
周颂廷
周颂廷(1886-1983),谱名学献,又名艺兴。广宁县石涧镇横迳村人。少年贫困,立志在广州创业,终成著名工商界实业家。他创办的艺兴织造厂,其产品驰名省、港、澳,有“线衫大王”的美誉。他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捐资助学,修桥筑路,赈济饥民。“七七”事变后,以会宁(四会、广宁)同乡会主席的名义,动员和支持在港、澳的乡亲,组建“侨港会宁同乡会回乡服务团”,回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广州沦陷后,曾三次组织大米数万斤运回家乡,救济灾民。
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在广宁还未开通公路前,从怀集经广宁到四会的交通,只是靠步行,而且多是山间小道,如遇上刮风下雨,或是天时暑热,行人苦不堪言。他大发善心,于四会黄田(当时属广宁)至古水路段,每隔10里,即选合适地点兴建一座风雨亭,并设茶水供行人歇息,沿途一共建了12座风雨亭。这一善举,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颂。为这善举,新楼村文人周殿康专门撰联记之。现辑录于下:
自古行路难,即兹上沿古水,下经黄田,仆仆长途,感风雨乍来,安使过客三千,爰得我所;
如今为善乐,休说多费金钱,大兴土木,区区微意,借山川生色,要取栏干十二,以名吾亭。
(录自《广宁周氏宗亲志》)
周凤轩
周凤轩(1890-1985)谱名学翥,又名中亚,广宁县石涧镇横迳村人。乃周颂廷之胞弟。出身寒微,幼年丧母,生活困苦。少年时离开家庭,与乃兄一起在社会底层打滚摸爬,饱尝人间冷暖,反而逐渐养成坚强的意志,最终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所创办的中亚织造厂,名扬海内外,成为三十年代省港著名的工商界名人,香港周氏宗亲总会第二届副事长。
他以其自身学无定所的经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纵使遗给子女万贯家财,若子女无知无能,终会坐食山空,不如让子女多受良好教育,将来成材能服务于社会人群,即其处身亦不会有生活后顾之忧。基于这个想法,他把22个子女都分批送到国外大学深造。众子女亦不负所望,个个成材,事业有成。分别居住于香港、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等国,从商、从教、从医,各得其所。他对居留国外的子女,千叮万嘱他们不要数典忘祖,要学习中文、国语、学习中国历史,还要教育下一代,切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他对家乡的情况也很关心,嘱托子女要为家乡谋福利,特别要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其女儿周美莲女士在香港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对教书育人有一份深厚感情。她秉承父亲嘱托,多次往返家乡,联系部分兄弟姐妹,出资上百万元,新建、扩建了横迳小学。当地政府和人民为了感谢周美莲女士实现其先辈福泽桑梓的意愿,特地将横迳小学命名为中亚小学,以表家乡人民的永久纪念。
(录自《广宁周氏宗亲志》)
周启华
周启华,号荣巷,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大南村人。1910年往加拿大谋生,曾两次回国,有感于家乡落后,儿童失学,遂将积蓄用于兴办学校。1922年将祖屋改作校舍,首次办起“东园学塾”,自任教师,实行义务教育。1932年“东园学塾”改名为“私立培英小学校”,他兼任校长,来校求学者达200多人,对居住较远的学生提供食宿的方便,并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学习用具。后来因为办学经费发生困难,毅然出卖自己的耕地,以济当时之急,受到人们一致的称道。
周 龙
周 龙,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沙富村观莲里人,1890年生。他自幼追随乡中拳师邹耕学习武术,后又跟随其叔周雄练习洪拳。学成洪拳后,因缘际会,周龙通过自己的婶婶,结识了肇庆拳师蔡九公,并师承蔡九公练成了蔡家拳法。后来辗转去南洋谋生,奔波五年,又学会了一些北派拳法。1915年,24岁的周龙重新回到广州,一边做工,一边将过去所学的各种拳法融为一体,创造出独门拳术,名为周家拳。周家拳包含了小伏虎拳、万字拳、花拳、虎豹拳、十字拳等,既可以健身,又可以作为防身搏击之术。这套拳法,已编入香港2009年出版的《中国武功图典》一书。1917年底,周龙在广州开设了第一间周家拳馆,定名为周仁义堂,以周家拳秘诀“用力力中能借力,临机机内要关机”作为门联,门下弟子众多。可惜两年后广州爆发瘟疫,周龙不幸染病去世,年仅29岁。
周龙病故后,其弟周协、周彪、周海、周田分别在广州、佛山、江门、肇庆、梧州等地开设武馆共82间,人称为周家五虎。由周家拳第三、四代传人创立的武术团体更是遍布东南亚和德、美、澳洲、加拿大等国家。
(录自《江门日报》)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楼主其他帖子
-
周氏之歌#迁徙分布#
2020/05/24 10:34:01621463浏览 -
岭南沧桑话珠玑#迁徙分布#
2020/05/23 22:40:581125浏览 -
周氏人物篇——韶关人物#宗族动态#
2020/05/22 13:24:031966浏览 -
周氏人物篇--珠海人物#宗族动态#
2020/05/22 13:08:324831浏览 -
周氏人物篇——东莞人物#宗族动态#
2020/05/22 13:00:3514890浏览 -
周氏人物篇--佛山人物#宗族动态#
2020/05/22 12:56:33203695浏览
新帖速递
-
初探乌兔周氏上承世系#寻根问祖#
2022/12/10 16:19:47 -
寻找清朝康熙年间迁往海南的周伯桂后裔#寻根问祖#
2021/10/28 14:39:25 -
寻找迁往江西广信的18世周伯兴公后裔#寻根问祖#
2021/10/28 14:22:16 -
祝贺:龙舒周氏(国珍公)四修宗谱 华乘落成#宗族动态#
2021/10/16 09:42:30 -
《乌兔周氏之歌》#宗族动态#
2021/05/26 15:12:31 -
周瑜是舒城人---18个根据#安徽地区#
2020/09/09 08:21:32
精华好贴
-
【四川】安岳宗亲寻根问祖#四川地区#
2020/05/24 15:59:09 -
【四川】安岳周世忠寻根问祖#四川地区#
2020/05/24 15:56:39 -
周氏人物篇——东莞人物#宗族动态#
2020/05/22 13: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