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周氏族譜(汝南堂)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迁徙分布 / 正文

底纹2.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周氏族譜(汝南堂)

投稿 周新越2020/05/06 20:33:3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原创 作者:周新越 69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周氏族譜(汝南堂)

公元一九九七年电子版

周氏宗譜序
周本姓姬出自后稷德文武興
於岐國於周子孫

本家周氏宗譜序
本家周氏立廟汝南堂始祖曰鑑河南許州長葛縣儒業世家者也
扈宋南渡抵廣之崖門因居新會焉
勤儉腆於家曆二三世迄於文望世
代有儒顯宗譜昭然值元季燬於兵
燹族無統紀昭穆弗明疏戚罔辨復
淳翁究其所知斷自七世聚族人
立為圖系以遺諸后一日先父燠翁出斯圖示予曰      修譜汝克為之乎予曰觀世之多不知木本水源之所自出冒他族之顯庸忘本源之側陋雖名人也與禽獸何異念及於此敢不肅心為之乎乃伏觀斯圖自一世至七世詳書諱字仕行生終年月嫁娶墳塋几子附列其下斯則善矣然猶各派其派未見其統紀也乃傚蘇氏世經人緯之法縱        之為緯則會兄弟群從至於服盡而旁殺者百支可尋也又以先世出處始終諱字仕行娶葬編譜之於前雖不能發先世潛德之光亦足以表其奕葉之顯二世祖澄為宋監稅三世寧為朝議大夫六世祖鏗為元教授卓有成勣獲受
封七世望舒祖為儒學司訓景初祖為      朝賢縣令舜儀祖為迪功郎復清祖為將仕郎洎大父禮為太學舍生不肯就仕而解歸田野雖隱弗彰而獲族    而燦然先世皆以顯宦若此可謂儒業世家者也厥譜之修非徒明昭穆辨疏戚分族屬有所統紀而已而敦木本水源之義亦不外乎是焉后世子孫珍是譜以永其傳將見蟄蟄繩繩益有光乎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大明景泰肆年歲次辛酉仲秋吉旦   十世裔孫三齡謹書

周氏族譜記
岡州多故家而周為望族周自汴遷廣因武以耀文其始祖為宋副元帥二世祖為監稅扈蹕崖山自翔龍之逋雖竭忠藎逮不及支持乃投林野三世生朝議大夫其推本甚詳其立法甚嚴其好惡甚公六世則教授    褒封七世則知縣一司訓一佐牧邑者二是功德之顯著自入我        朝或軍日英雄衛國或里長而辦納                 野巿井耕讀    太平有道之純良山水魚樵    於堯天曆三百余年
居散處晦林泉而顯縉紳皆詩書以養性禮義以律己歲時享祀衣冠森立十一世則承德應天一坡君也乙榜進士教諭寶坻天統君也趙州別駕仁聲君也三子者俱學於白沙之門而有得於身心之益蓋家之教國之光也予親見其美矣及觀厥譜有圖親疏遠近安於位位則彰矣十二世近明卿君丙子鄉薦藩府相理皆足以風厲后人執範士類表表莫及者況今參居庠序藹藹可觀者足為巨室之棟梁宗廟之瑚璉光前烈寧有涯耶夫家之譜國之史也是是非非以禹之聖不能私繇管叔之暴不能疵周公美則傳惡則戒后之觀譜者繼述而憲章之溯原以求之賢族將大止家而天下定矣是為記


嘉靖丙戌年仲秋吉旦    賜進士出身戶部給事石龍余經拜撰

周氏族譜序
丹山趙氏曰家之譜國之史也不溢美不泯惡公是非斯善作矣夫木有本水有源根深者枝茂源遠者流長枝茂實勝流長浩大皆祖宗功德所致也周自汴入廣曆官三代若大若小若文若武皆忠貞之士蓋功德懋有勣代不乏人予聞其略今見其譜信不誣矣厥德職列緒紳則南都之承德郎鄉舉登
士大夫爭先名    翁有云潭之記在子  山
之詩史冊俱在班班可考噫莫為之前雖美弗彰矣莫為之后雖盛弗傳矣踵其足跡者擴而充之可以觀光矣


龍飛嘉靖甲午秋八月吉旦戶部郎中丹山趙鳴撰識

敕贈二齡祖

天承運
皇帝制曰族獎賢勞乃朝廷之著典表彰先德亦人子之至情蓋忠本孝移而親由子顯式關風化奚間存忘爾周二齡乃應天府通判周京之父孝著家庭義孚宗黨心惟慕古行不趨時念光前裕后莫大乎儒猷故涉史窮經為成乎哲嗣鼎釜之養弗逮風木之感彌深爰體孝思用推恤命
茲特贈為承德郎應天府通判匪徒
明報德之情亦以勵守官之節
敕贈二齡陳氏祖妣

天承運
皇帝制曰母氏劬勞實兼乎教育朝廷寵數禮特重於褒崇肆緣緣報本之心誕舉推恩之典亦惟有德始稱厥名爾
之母孝慈  全勤儉兼至相夫懿範        名著賢勞於守官守未沾祿養己即泉扃庸按
彝章肇頒寵恤茲特贈為安人庶其未泯之情歆此至優之渥
敕  命
之  寶
正德七年  月  日    六十七號
敕進京祖考

天承運
皇帝制曰京師首善之地撫治實隆通判佐牧之官事權亦重必能行之兼茂斯名勣為有成匪慎遴選孰堪委畀爾應天府通判周京性資端慎才識明敏蚤論秀於鄉闈者首列官於京師簡稽有道戎籍己清撫綏多方民瘼斯拯賢勞既著慶典方行預嘉褒恤之恩奚俟陟明之考茲特進爾階承德郎錫之敕命於戲官在潮陽簡拔尚需於來效恩當圖報懋修勿替於初心勉副訓詞應殊寵
敕贈鍾氏祖妣
皇帝制曰人臣有勞於國朝廷必寵於家肆惟伉儷之良亦被褒封之命典章俱在存歿攸同爾應天府通判周京之妻鍾氏出自名門嬪於儒族
淑慎有常蚤歲勤勞供儒生之業中年淹棄弗      祿之榮壺範尚存恤恩宜賚茲特贈為安人懿靈有知歆承無斁
敕封郭祖妣
皇帝制曰婦職專於饋祀名不可虛君寵重於褒封禮無容廢此國家之定制閨門中之榮爾應天府通判周京繼室郭氏禮度祇嚴性資柔婉夙姆訓繼配儒林流井臼勤勞雖未躬於稼穡而蘋蘩致敬亦克孝之宗祊婦道既修褒章宜錫茲特封為安人尚其祇承益迓寵光
敕  命
之  寶
正德七年  月  日  號

衡王贈必誠翁行樂圖
年逾古稀貌益軒昂大抱經濟夙著文望嶺南橋梓藩封棟樑嗟哉董賈居易徜徉
衡王諭必誠翁四任
衡王諭進階五品周必誠經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見忠孝無二道也先生宦族名儒登科傑士官我衡藩曆仕三朝已逾三紀勤勞懋著練達國體節告祭掃未允者諸子賴啟沃故也今能成立乃准行祭掃喪禮畢疑聚情周即宜回任若曰年高不煩以官優禮以便顧問且先生未子養老事宜恐未周也爾諸親舊悉體    母為淹留不遂所願
歲次癸亥九月丙子朔越祭日壬午
衡王遣官書辨官雷邦輔謹  牲體庶品之儀祭于
奉訓大夫崖山周先生大夫之靈曰惟靈為越海詩禮之族為秋闈文學之魁為國家瑚璉之器為紳闊大之才久曆藩輔雅望稱師望正宜遐齡以綏全福夫何一病而起傷嗚呼位不滿爾德兮每致疑於天常壽復嗇爾施兮胡賦予之於爾妨嗟吾藩之失贊兮痛予心其彷徨椒漿而灑奠兮表相遇之衷腸族襯飄飄兮隨爾魂于鄉懿靈赫赫誠其少嘗  嗚呼哀哉尚饗

曆世官職進士舉人貢生員圖
一世
周  鑑  宋副元帥
二世
周  澄  宋監稅
三世
周  寧  元朝議大夫
四世
周  炎
五世
周堯郎  封君
六世
周  鍇  任教授
周  鏗  任教授
七世
周望舒  諱修任司訓入鄉賢祠列第六
周  鳳  任縣丞
周景初  將仕郎任主簿
周復清  任知縣
八世
周  禮  任貢元國子監太學生
九世
周信翁
十世
周廷儀  邑庠
周二齡  贈為承德郎
十一世
周  京  十九歲中舉成化丁酉鄉薦
任南京應天府治中
周  正  弘治辛酉鄉進士任北京順天府治中
周克譽  弘治乙卯貢元任趙州州判
周  明  邑庠
十二世
周元鳳  邑庠
周必誠  邑庠
周  英  邑庠
周  恩  邑庠
周昌時  邑庠
周  振  邑庠
周  川  庠生
周  方  庠生
周  綱  庠生
周  猷  恩平庠
周  興  恩平庠
十三世
周  棟  邑庠
周  南  邑庠
十四世
周  施  香邑廩生
周應會  本邑增生萬曆丙子副榜
周今作  本邑庠
十五世
周昌明  萬曆庚子鄉薦任應德縣教授
周  規  廣西麓林州庠
周  行  州庠
周  酆  庠生
周  原  廣府廩生康熙貢元
十六世
周  紳  邑庠
周士通  邑庠
周  金  庠生
周  俊  庠生
周履泰  封川廩生
十七世
周  道  庠生
周  璠  開平庠
周次旦  連廩生雍正戊申貢
周亦魯  國子監太學生

一  雍正九年正月廿七日鑑
祖子孫隆盛房有興房國鼎房昌祚房眾子孫曆觀諸代祖山有葬開平古博新化遵名石碑懷仁等處緣各房子孫星居鄉曲遞年不得合葬以至豪強屢涎祖山穴吉謀佔盛等特會集各房子孫商議嗣後年年各房合祭倘有豪強侵佔祖山即推有能干公良者出頭告理米飯人工花紅照合仝交一應使用銀兩四房子孫丁糧均派四鄉各房長問取毋得臨時推延以致誤事

一  朝議三世祖太葉坪鳳山遞年清明後五日合祭但祖嘗尚薄是以隆盛有興國鼎昌祚四房子孫會議將土名太葉坪祖山餘地開垔眼同丈明丈尺開定新山貳拾穴集眾投鬮上票得山圖眾立買契交伊管業依契內丈尺安葬先人共投得山價銀陸百餘兩除祭費用與曆年各房支過費用外尚有山價銀肆百肆拾壹兩陸錢正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憑中人余天澤買受古勞都二圖四甲呂榮戶丁呂心存自己增置下則民稅伍拾三畝捌分陸厘坐落土名歸德都二圖馬鬃沙大小共四坵其稅尚有在新化都一圖八甲呂明善柱內隆盛房收稅壹拾三畝四分陸厘有興房收稅壹拾三畝四分陸厘五毫國鼎房收稅壹拾三畝肆分陸厘五毫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九日詩字捌百八十六號昌祚房收稅壹拾三畝四分陸厘乾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隆盛房有興國鼎昌祚四房子孫齊集東湧祖祠收土名馬鬃沙嘗祖體得東合道昌房亦係三世祖所出雍正九年豪惡侵葬太葉坪祖山是日拒葬花紅費用及後投山來往費用俱係隆盛有興國鼎昌祚四房子孫均派惟道昌祖子孫皆袖手旁觀并不與事買此嘗田理應與道昌房無涉但念族誼雅愛故隆盛國鼎有興三房兼同昌祚道昌兩房集祠公議設立合同永遠為收祖定例遞年所收馬鬃沙嘗田壹拾三畝肆分陸厘之租銀除清遞年糧米里投外昌祚房著十分之六道昌房著十分之四各照合同永為定例萬世和好倘有恃強不聽四房公議仍然爭論即出局外追田契券其嘗田之民契當眾交凌衝昌祚房收執其官契一紙交與東合道昌房收執合同二紙各執一紙為証

國鼎房作聖 弘倫
公式 爾勝
昌祚房用衢 用有
用俊 用經
道昌房國普 爾弘
爾道
隆盛房鄉錫
有興房爾潔
乾隆元年十一月廿四日立合仝

一  雍正五年十一月廿五日大員山房凌衝房田心房同備價銀壹拾五兩憑中人周見祥買受謝亞光土名邑內后倉里織篋巷房屋一間橫拾三行直三丈二尺連后廝地一間其稅尚在陶家戶內雍正  年
字    其稅  厘收入田心房周鎮和戶內三房遞年幫納糧米其官契一紙交與大員山房收執其民契交與凌衝房收執
一  雍正八年六月初二日喬祖備價銀五兩買受瀧水六圖四甲戶丁譚乃壎譚奕任土名井頭屋地一座橫過三間并廊連下座屋地西邊房間一個中廳全個并廊共稅二分二厘其稅雍正八年六月初二日寧字七百二十號收稅

一  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五日喬憲祖憑中人譚植本買受譚姓房長宗孫人譚國錫譚以馴譚仲威譚乃立等土名井頭村蕃祖嘗塘二分玖厘另譚家舊祠東邊上座祠側地壹段橫直各二丈均稅七厘其官契系雍正十三年五月廿九日壽字陸百零七號投納土名井頭塘稅三分陸厘內有地稅七厘
計開土名井譚家將蕃祖嘗田地賣與周喬軒祖稅共三分六厘塘稅二分九厘原與周家嘗塘相連一口
東至周塘  西至路  南至圳  北至路  地壹段均稅七厘東至巷  西至譚祠  北至張乾知  南至周嘗地
國錫 仲燾 德徽
立契房長宗孫人譚以馴乃立 德望
仲威 仲烈 奕勤
奕旋
作中代書植本

計開
土名井頭周家將喬軒祖嘗地賣與譚家地稅三分陸厘地稅二分五厘原與譚家舊祠后壁相連嘗地壹段橫直各四丈東至周家嘗地西至巷南至譚家舊祖祠北至陳家地隔巷西邊嘗地上截一段稅壹分壹厘  東至巷  西至巷
南至周嘗地  北至張乾知

弘玉 弘任
立契房長宗孫人周用俊用堅
擴茂 用河
用大 用有
代書用燦
譚周二姓塘地相替情由備錄
譚姓原與陳姓買受土名井頭屋地壹段建祠二座雍正十二年復建祖祠歆創三座其地偏淺譚姓三房父老到祠與本族長幼商議願將伊蕃祖嘗地稅二分九厘另舊祠側東邊間地壹段稅七厘與喬軒祖替換譚家舊祠后喬軒祖嘗地壹段稅二分五厘又新與譚乃壎買受西邊地壹段上截內除稅壹分壹厘二姓稅則俱符合譚姓之嘗塘原與喬軒祖之子孫塘同一口其地一段又與喬軒祖嘗地相連喬軒祖之嘗地二分五厘又與譚姓之舊祠相連其西邊新買之地上截除稅壹分一厘兩姓稅則相合是以兩姓子孫俱各願替換譚家之嘗地嘗塘共稅三分六厘交與周喬軒祖子孫永遠管業周姓之嘗地三分陸厘交與譚姓照依丈尺建祠但兩姓寫立替約無銀難買賣難收稅故兩姓各推房長宗孫數人各立賣契年月價銀俱同一樣各執收稅入戶辦納糧米各管各業庶令兩姓子孫日后無得異論然兩姓子孫雖各立契據以便收稅其塘稅二分九厘原系譚以馴父親自己增置物業捐送伊蕃祖為嘗業其稅尚在瀧水六圖四甲譚泰譚義柱內  雍正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譚以馴親自寫立推約於雍正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壽字六百零七號收譚義柱塘稅二分九厘又在譚泰戶收地稅七厘共稅三分六厘歸喬軒祖地稅三分陸厘賣與譚姓建祠其稅隨時收割戶須要認明

一  土名風水基契一紙
一  隆盛有興國鼎昌祚四房拒葬鳳山合同一紙
一  隆盛有興國鼎昌祚四房投太葉坪鳳山合同并山形一紙
一  昌祚道昌二房同買馬鬃沙田壹拾三畝四分陸厘民契一紙小票一紙
一  昌祚道昌兩房同收馬鬃沙祖嘗合一紙
一  買譚乃壎土名井頭地稅二厘二分民契一紙官契一紙
一  買譚以馴國錫仲威等土名井頭塘稅二分九厘地稅七厘民契一紙官契一紙
一  譚以馴推塘稅推約一紙
一  大員山凌衝田心三房同買織篋巷民契一紙
一  賣喬軒祖土名井頭地壹段橫直各四丈稅二分五厘另西邊新買地上截稅壹分壹厘與譚家替塘并地契稿一紙
一  買用和弘玉土名井頭屋地一座下連迴廳橫過三間另上連間地一個均稅照丈契一紙
一  土名馬鬃沙嘗田五拾三畝捌分陸厘大小十丘田形一紙
一  林何周三姓康熙二十八年鱗冊字號曆年推收稅畝簿一本
一  周祚昌自順治十四年至乾隆元年曆年推收簿一本

祖傅家約
尊祖敬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強莫欺弱眾母暴寡富勿欺貧
祖傅禁令
一  禁自相鬧爭凡本族子孫有爭產鬧鬩等事眾即以理曉諭曲直令其和解不許聞官
一  禁阻逃亡出外回歸凡同宗出外日久想歸及同姓認我本族所出回來眾共欣喜不許阻抑
一  禁賣祖宗地段上下二村居地二段皆系祖宗開創物業只許本家子孫自相買賣居住不許貪索高價賣與別姓倘有不遵眾共阻抑以儆效尤
一  序列族屬昭穆五服疏戚詳書諱字嫁娶仕卒葬方
一  圖曆世傳系自上尋下自一世起閱至五世又自五世起閱至九世自九世起閱至十三世餘皆仿此
一  由下朔上自十三世起閱還九世自九世閱還五世又自五世起閱還一世餘皆仿此俱依此挨次閱看自己身以至父祖父曾祖高祖遠而至鼻祖雖百世可知也近而兄弟群從子孫曾玄一干易明也
一  書祖宗世裔格式自一世起書于幅之首每幅只書之人以為始開之祖故尊之自二世以下每連書之人數以其為世裔故別之不敢與鼻祖并列也間有事勣可紀者不妨用全幅備書
一  修譜義例每世先書長房次二房次三房次四房次五房取其房分不亂之意也世經人緯之法每世亦以房之長者居中其次例列在兩傍可以便考閱也
一  每世書某人字某諱某系某公之第几子娶某氏某村某公第几女生几子以長次臚列生几女長女適某村某公第几子諱某隨書其生平行事末書其生終年月葬地方向庶可相傳不失
一  先世兄弟命名稱字各為兩樣班行難以考閱今本房議定自第十五世起以下每世各於命名中同取一字為名於稱字中間取一字為字通族皆然不拘房分順序而下至十六字盡另議一番取其班行易見之意
命名  尚學崇禮進德修業繼美寵錫顯榮宗祖
稱字  隆本裕用弘才耀能萃慶延祚永昌子孫
一  書法中默寓勸懲或有孝子慈孫義夫節婦友兄恭弟與夫砥行勵節懋學揚名并得據事直書以示獎勵間有極惡不良事跡彰著者亦許據事書以示懲戒
一  曆世傳議廣祭田以尊祖宗置義田以贍宗族設書田以訓子孫曆世傳議力未能為后世子孫倘有顯厚尚其行之以永先志

六  勸
第一勸  勸汝治心田以獲豐
嘗聞耕堯田者有九年之水患耕湯田者有七年之旱災耕心田者日日豐年人能立得個好心自然常常快活受用何等可樂
第二勸  勸汝勤耕織以足衣食
嘗聞人生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日不制衣則寒救死惟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須要男耕女織衣食既足然后禮義可興
第三勸  教子弟以明禮義
嘗聞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故為父兄者當延師教子如其聰明可進者即當嚴督責令其有成縱甚昏愚者亦當涵育薰陶令識義理而為子弟者亦當各自勉勵務成德業
第四勸  事父兄以篤愛敬
嘗聞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為人子弟須常把愛敬一念常常放在心頭如見父兄即當起身正位不可居坐放恣或父兄有言即當靜聽切勿爭先佔講方成一個好子弟模樣
第五勸  尚和睦以先宗族
嘗聞愛其親者不敢惡於人敬其親者不敢慢於人宗族皆其親屬鄉里皆我親知須先知宗睦族然后推及鄉里誰不愛我敬我
第六勸  自勉勵以顯家世
前項數事皆汝所當勉勵能自勉勵做成一個好風俗使人見者歆羨愛慕皆曰某家賢良子孫豈不能光顯家世

六戒
第一戒  壞心術損陰德
嘗聞人巧於機謀天更巧於報應切莫起個不好心腸陰去計較害人天眼恢恢怎能容汝
第二戒  好博奕貪酒色
嘗聞博奕好飲酒最能害事傷生曆看世間之破家蕩產以至傷生者莫不由博奕酒色之為害也人在壯年當切戒之
第三戒  棄禮義喪廉恥
嘗聞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乃抵威亡切莫棄禮義干出許多無廉恥等事噬臍奚及
第四戒  為惡犯刑章
嘗聞不孝不弟律有明條切莫抵觸父母歐罵尊長此等罪惡法所不容縱父兄姑息得罪刑罰即是得罪天理
第五戒  逞凶強作禍殃
嘗聞金剛者革折剛者裂豪強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切莫倚勢凌壓宗族歐罵鄉里自取禍患
第六戒  不改圖辱宗祖
前項五戒是汝所當改圖倘不改習成一個不好風俗使見者唾罵鄙笑皆曰某家不肖子孫豈不玷辱宗祖
勸戒既畢又為之囑再為之贊
囑曰勿謂善小不為莫謂惡小為之六勸六戒之外推類以盡其餘贊曰積善獲慶和氣致祥守我家訓世世不忘周氏之后庶其昌矣

自一世鑑二世澄三世寧四世炎五世存耕自存耕翁所出四房中禮端卿克銘以銘又自四房所出至九世自隨田隨籍分居各村九世開列于后
信         三奴香山東澳     祥
明聰凌衝長房  長豫         昌
明廣凌衝二房   長息         發
明裔凌衝三房   徹           英
明逸凌衝四房   郭威原烏石遷東涌 傑
長康       楨
以上俱五服之親

自一世鑑二世澄三世寧四世煜五世留耕自耕翁所出五房以泰
以廉以恭以忠以信又自五房所出至九世各自隨田隨籍分居各村九世開列于后
熠  大逃     燠  東湧長房
輝  朝透     燦  東湧二房
煌         煥  東湧三房
日暹朝透     察  東湧四房
煒  出繼原斌   道通東湧五房
勺  朝透       稷東湧六房
南   朝透      因
頌  酒樓     諾




博  香山草朗

俊  霞煙

一世
始祖諱鑑字天祐配宋氏續娶羅氏  生於河南許州長葛縣有勇略智謀仕宋為十三將進階為副元帥值元亂扈幼主入廣之崖門奔播嶺表誓眾志謀復國祚書告文信百計無驗揭家于南雄之保昌后祥興二年宋敗勣因居岡州

二世祖
澄翁府君   係鑑公之子自幼入為宋監稅扈幼主南遷為張弘範所忌杜跡入山配肅氏生一子曰寧
祖葬于凌衝村牛路
妣葬于古博里墳頭村

三世
寧翁府君  澄公之子元時求賢鄉人交薦聘為朝議大夫配李氏林氏生五子長曰炎次曰炳三曰燈四曰煜五曰烔
翁葬于古博里校椅山巽向之原
二妣葬于古岡太葉坪衝霄鳳形
史載曰居官德政而民歸可知矣蓋德懋官懋功懋周氏曆仕三世而官盛功在兩朝眾望克峻厥德所積不其大哉后嗣昌綿不亦宜乎

四世
炎翁府君  寧公之長子烏石村居住娶黎氏生二子長曰同述次曰存耕
祖妣合葬于古岡太葉坪衝霄鳳形
炳翁府君  寧公次子娶丘氏
燈翁府君  寧公三子娶李氏生一子曰供儉
煜翁府君  寧公之四子娶李氏曹氏生一子曰留耕

公葬于凌衝村牛過路
李氏失傳曹氏葬于石船山飲水坑丑艮向之原
烔翁府君  寧公之五子娶鄧氏

五世
同述翁  炎公之長子娶高氏
瑞卿翁  號存耕  炎公之次子娶劉氏生四子長曰中禮次曰端卿三曰克銘四曰以銘一女適于象邑西門譚公性嗜酒后為強梁所騙田產落索
供儉翁  燈公之子娶高氏
堯鄉翁  號留耕  煜公之子娶杜阮黃氏生一子曰以泰娶張氏生二子曰以廉以恭何氏生二子曰以忠以信
祖生于大元乙丑年終于七月初七日大元元統二年歲次甲戌葬于石船劉屋塘丙向之原
黃妣葬于區岡山小梅玫坑
六世炎祖裔
中禮府君  存耕公之長子烏石村住娶黃氏生五子長曰南震次曰望舒三曰舜儀四曰原亮五曰景春
端卿府君  存耕公之次子娶陳氏生一子曰景芳
克銘府君  存耕公之三子住烏石村娶劉氏生二子長曰景初次曰景東
以銘府君  存耕公四子娶鄭氏生一子景昭

六世煜祖裔
以泰翁  諱鍇  留耕公之長子住潮透村配何氏生二子長曰復淳次曰復昌
翁葬于土名冷水陘
妣葬于區岡山巽向之原
以廉翁  諱鏗  留耕公之次子職任教授廣文名行特著一時縉紳推仰敬服獲受  敕封配湯氏浩封孺人生四子長曰復道次曰復源三曰復仁四曰禘安考妣合葬于細玫坑
以恭翁  諱鏐  留耕公之三子娶天何譚氏十萬之姊居聶巷廣置田業立戶籍生二子長曰道安次曰復清  元亂干戈紛擾狻猊侵境
道安出閂門倉卒弗及避未有伉儷輒被其害家資掠空次子乃收拾煨燼擇居於龍溪歸德里東湧居焉
以忠翁  諱鈺  留耕公之四子娶何氏生二子長曰復業次曰復明
以信翁  諱鐸  留耕公之五子娶馮氏生三子長曰復文次曰復武三曰復禮
七世
南震翁  中禮公之長子娶唐氏生一子曰真英
望舒翁  諱修  中禮公之次子于明經薦職任新會縣儒學司訓為人剛直淹通經之才擅詞林學珍儒席一時名士大夫樂與交鄉宦羅希呂甚重之蓋岡州詞人之傑者配司徒氏生一子名玉今入鄉賢祠位列第六望舒祖行述載新會誌甚詳
元已聞政治失錯時有翰林兒孫稱宋徽宗后中原豪傑在響應之邑暴氏黃斌寇掠縣治嗜殺慘刻望舒祖移書切責之被其執罵不絕口腐割不已赤地千里
知縣梁臨詩吊曰
傑士臨危不顧身朗然羯狗斥紅巾腐刑有容能同日斷骨何人悉略存魂游玉樓慚惡木魄歸故國泣荒榛他年太史求遺跡簡冊名留蓋世勛
陳白沙先生以詩贊曰
閉目青天下捐軀白刃前匹夫如此志溝瀆不須憐

舜儀公  諱鳳  中禮公之三子職任縣丞才德稱宜懷忠履義居百里之內民愛之若父母配顧氏生一子曰汝文
原亮翁  號康祐  中禮公之四子先娶張氏繼娶崔氏生二子長曰晚兒次曰謨兒  祖考原合葬于烏石村后山遷葬瀧水都六圖土名七星地艮寅向之原
景春翁  中禮公之五子娶劉氏生一子曰汝賢
景初翁  克銘公之長子性資穎悟學問超卓由太學入任江南吳邑知縣德音諒直庶民立碑留頌之政治與古人相等配蕭氏生二子長曰于德次曰于善
景東翁  克銘公之次子娶鄭氏生五子長曰惟德次曰惟輔三曰惟吉四曰惟源五曰惟濼
景芳翁  端卿公之子娶劉氏生三子長曰肇安次曰肇宗三曰肇德
景昭翁  以銘公之子娶黃氏生一子曰上文

七世煜祖裔
復淳翁  諱濟  號船山隱者以泰公之長子配易氏生四子長曰權次曰禮出繼復清三曰保四曰傑  公性勤儉質直尚書禮嚴庭訓謹祭祀智見過人生于大元至正庚午仲秋二十四日享壽七十有八終于國朝永樂甲申年五月二十一日易氏生于大元丁丑年二月初二日終于永樂壬寅年十一月十一日合葬于區岡山巽向之原
復昌翁  以泰公之次子娶余氏生一子曰東順
復道翁  以廉公之長子娶黃氏生一子曰宗文復仁公之次子之冕繼    ?
復渠翁  以廉公之三子娶何氏伍氏生二子長曰之德次曰之冕
復清翁  以恭公之次子娶李氏黃氏  公天資英敏俊偉特出  國朝洪武十四年薦任湖廣長沙府湘陰縣令以廉能稱署府曆事升參巡撫命督茶陵衛城有家人余定安被誣  皇柴明初卜法不辨就戮洪武二十四年五月初八日也  乏嗣擇慎庵府君繼公用遺衣仝妣黃氏合葬于大墳頭丙向之原李氏葬于表山坑乙向之原今軍從此出也
復宗翁  以忠公之長子娶杜氏陳氏生一子曰原斌
復文翁  以信公之長子娶李氏生二子長曰源深次曰源廣
復武翁  以信公之次子娶關氏生一子曰源用
復禮翁  以信公之三子娶 氏生二子長曰觀佐次曰原佐

八世云仍多其聞失於究詳蓋時值國初兵戈蹂踐故也

真英翁  南震翁之子
子玉翁  望舒公之子
汝文翁  舜儀公之子
晚兒翁  原亮公之長子 字汝定  號觀平  娶游氏生四子長曰明聰次曰明廣三曰明裔四曰明逸一女招本鄉陳婿字一配
有晚兒翁囑書
予本西鄉古博都烏石村人也
父親字原亮號康祐生母張氏繼母崔氏弟謨兒洪武四年春予甫十齡父往象邑探姑母予隨之經數日父旋鄉祖姑留予止于家越月予欲歸往西墩問水口渡緣西鄉瀧里俱有水口渡名因誤落至開平水口渡頭見村莊非故土心竊傷甚涕淚交流是時日落西山誰憐失路之人適有鄧公字澤吾在水口墟占秤駭而問焉予以迷失路歸告鄧公憐之止宿於店次早帶歸凌衝公妻年將半百未有男見予歡喜朝夕顧復一如己子予亦眷戀無異親生越二年烏石村鄉有田甲賣雜貨來凌衝識認予歸報父策馬前來抱予歸繞至汀砂塘予不願歸墮于馬下觸父怒執予頭發拔而斷之父乃俯而嘆曰微母之故胡為至此遂自勒馬而歸不復再來蓋時元末明初干戈擾攘道路難關故也洪武十九年予成長完娶念父岡極恩情乃自歸烏石以聚天倫之契闊父子相逢歡天喜地失路之情由凄楚鄧公之教養婚姻瀧里之風土人物耕種之禾黍桑麻促膝談心兩相告語經越旬日遂返凌衝次年復歸稟於父曰予今意欲搬家歸來但見鄧公年耋膝下無人養生喪死未有所托似此恩愛不忍割也父乃謂予曰鄧公養汝之恩自當與生汝者等汝有孝心如此天自有以大其后也即居凌衝亦何不可今桑榆暮景所有田產亦當均分遂將自己面分產業易換得銀壹百餘兩帶歸凌衝與業主鄒成秀買土名仙塘岡屋地二段魚塘二口烏石鄉尚有房屋一座餘地一段月灣塘一口系予面分的未曾變換后又勤儉自持增置土名井水頭屋地四段魚塘二口并陸續增置得田壹頃零立關分與四子每子稅田二十畝魚塘各一口屋地各一段尚有門口稅田壹拾伍畝作為蒸嘗井水頭東邊屋地魚塘分與長子三子居焉仙塘岡屋地魚塘分與二子四子居焉其井水頭西邊餘地一段及土名洞心田稅七畝撥與一配陳婿作為奩妝各宜照關管業不許爭長兢短致傷和氣予之始烏石而遷凌衝胥宇之初緯造維艱蓋有如此者故特詳囑而列書之庶使后世子孫知其木本水源之所自出而不失其世系之由也更今世世子孫知鄧公養予之恩愛不可使其神主之失祭也子子孫孫遵是囑以永其傳將見趾角慶歌預可卜也蟄繩美頌欣其有之是為囑
祖考生于大元至正壬寅年八月二十日享壽六十八歲終于國朝宣德庚戌年二月初三日葬于本都二圖土名七星地坐坤向艮兼寅申之原
祖妣生于洪武化己酉年七月初七日享壽六十有七歲終于宣德年十月    葬于本都六圖土名小河岡
澤吾翁  公妣黃氏合葬于本都六圖土名小圓崗
謨兒翁  原亮公之次子生一子曰瓘
汝賢翁  景春公之子
肇安翁  景芳公之長子
肇宗翁  景芳公之次子娶 氏生一子曰三奴往香山東奧居住
肇德翁  景芳公之三子
子德翁  景初公之長子娶伍氏生一子曰郭威住烏石
子善翁  景初公之次子娶 氏生一子曰徹
惟德翁  景東公之長子
惟輔翁  景東公之次子
惟吉翁  景東公之三子
惟源翁  景東公之四子
惟深翁  景東公之五子娶馮氏生三子長曰英次曰發三曰傑皆布政司使
尚文翁  景昭公之子娶李氏

八世煜祖裔
權翁  復淳公之長子娶黃氏生一子曰熠住大姚
保翁  復淳公之三子娶陳氏生一子曰輝住朝透
祖考生于洪武庚申年正月十三日終于永樂癸未年十月二十四日享年二十四歲葬于區崗山巽向之原  祖妣陳氏居孀貞節撫孤兒成家業生于同考年三月十四日終于宣德年壬子二月初五日葬于朝透窯前申之原
東順翁  復昌公之子出繼復道娶李氏生二子長曰暹住朝透次曰煒出繼原斌
之冕翁  復仁公次子娶馬氏生四子長曰勺次曰南三曰頌四曰堂
之德翁  復仁公長子娶黃氏生一子曰玄
慎庵翁  諱禮  字節之復淳公之次子出繼復清先娶李氏早故續娶馮氏生三子長曰燠次曰煥三曰燦妾黃氏生一子曰道通媵張氏生一子曰察媵陳氏生一子曰稷
公德量弘大器宇偉然敏捷少游泮庠應洪武初年貢游太學一日幡然思親遂弗就仕祿輒辭歸家首立祠堂設田置祭敬慎不怠建一亭曰戒逸軒吏部主事為作文所以示勤儆惰以貽后也  公生于洪武辛亥年終于宣德壬午年享壽六十四歲自擇本里觀音座合湯氏張氏俱葬此山乾向之原
原斌翁  復宗公之長子娶李氏諱入繼
原深翁  復文公之長子娶余氏生二子長曰燧次曰炟
原廣翁  復文公之次子娶鍾氏生三子長曰廉次曰衛三曰冕
原用翁  復武公之子娶鄧氏生三子長曰博往香山草朗住次曰述三曰復住霞煙
原佐翁  復禮公之子娶關氏
觀佐翁  復禮公之次子出繼復明娶關氏生二子長曰浩次曰思

九世炎祖裔
信翁  汝文公之子居何村有園十畝名為周屋園娶林氏生二子長曰顒次曰昂
明聰翁  諱珩  號樂珠晚兒公之長子娶黃氏生三子長曰愈富次曰愈貴三曰愈華自仙堂岡遷井水頭居住承父基業克儉克勤多所增置井頭塘邊有一溝泉清潔黃氏祖母買磚結砌成井人共食之至今呼為黃亞媽井公生于洪武己巳年四月十九日終于天順庚辰年二月十一日享壽七十二歲  祖妣生于洪武壬申年正月初二日終于成化戊子年九月三十日享壽七十七歲祖妣合葬于瀧水六圖土名馬髀皮狹丙向之原
明廣翁  諱達  晚兒公次子娶陳氏生二子長曰昂次曰寬仙堂岡居住  公生于洪武辛未年十二月初五日終于正統己巳年四月二十六日  妣生于洪武辛未年七月廿一日終于景泰庚午年四月初六日合葬于本都六圖土名古丁尾草尾垂珠形
明裔翁  諱顯  號隱泉晚兒公三子娶朱氏生三子曰長曰宣曰遲井水頭住  公生于洪武丙子年二月初九日終于景泰辛未年十月二十九日妣生于洪武己卯年正月初三日終于天順丁丑年四月二十日合葬于本都六圖土名小河崗南向之原
明逸翁  諱璠  號家璵  晚兒公之四子娶陳氏生一子曰善在仙塘岡住  公平生清潔自愛非義不茍取下皆尊重生于洪武辛巳年九月十四日終于天順癸未年十月二十六日  妣生于永樂丙戌年五月十五日終于景泰壬申年二月初二日享壽四十七歲祖妣合葬于本都六圖土名盤馬崗
燧翁  原濼公之長子娶程氏
烜翁  原濼公之次子娶李氏
廉翁  原廣公之長子娶梁氏
衛翁  原廣公之次子娶湯氏
博翁  原用公之長子娶湯氏往香山土草朗住
述翁  原用公之次子娶呂氏
俊翁  原用公之三子娶李氏
燠翁  號梅庵  慎庵公之長子娶譚氏生四子長曰二齡次曰三齡三曰四齡四曰五齡祖妣同葬于
山巽向之原
煥翁至稷翁昭穆例書在煒翁下錯書在后
煥翁  字文若  號蓮溪慎庵公之次子娶趙氏生一子曰璘媵曹氏生一子曰珣續娶黃氏古氏生三子曰瑋曰琬曰瓚
燦翁  號時習齊  慎庵公之三子娶伍氏三齡入繼
察翁  號時習齊  慎庵公之四子娶張氏生三子長曰廷威次曰廷儀三曰廷光  祖妣同葬于本里風門凹乾向之原
道通翁  號竹溪  慎庵公之五子娶斗氏生一子曰元
稷翁  號秋林  慎庵公之六子娶施氏生四子長曰宗遜次曰宗順三曰宗魯四曰宗遠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紀事譜以傳世予族家譜雖經復淳翁修茸于前二齡翁續修于后自一世以至九世詳書世系村鄉諱字仕籍婚娶男女生終年月葬地方向譜中昭穆然班班可考自我房四世祖炎翁分支世居烏石八世祖晚兒翁又自烏石而遷凌衝居住頗遠離亂變其中難無闕略茍不取原譜而續修之又何以使后世子孫昭穆明疏戚分乎茲乃遵承祖囑不揣固陋黽勉從事往取原譜而續修之又自九世以累至十三世聞見之確者皆為錄入聞見之疑者以俟后添敢曰光前人昭后世哉亦使后世子孫知其木本水源之所自出曆代相傳之統不致失墜云爾子子孫孫勿替引之繼起而修明之則雖曆世久遠考房分之長幼五服之疏戚可以觀而燦然矣


大明弘治十四年歲次辛酉仲冬  十一世嗣孫  興  謹識

八世祖業儒品行端方望重鄉間修茸家譜以光前人作為宋約以訓子孫承父基業多所增置每子分田二十餘畝尚留土名雙門逕稅田壹十五畝以供祭祀公生于正統戊辰年九月初一日終于正德甲戌年十月十五日享壽六十七歲  妣生同考年七月十九日終于正德丁丑年二月初七日享壽六十歲合葬于本都六圖土名大河崗下一穴

十一世凌衝二房善翁后裔
傳芳翁  善公之長子娶本鄉鄒氏生四子長曰世享次曰世德三曰世潤四曰世恩  公生于景泰癸酉年七月十四日終于正德己巳年四月初七日葬于土名盤馬崗  妣生于景泰甲戌年五月二十日終于弘治壬子年二月十一日葬于本都六圖土名李木坑
子常翁  善公之次子娶李氏葉氏生四子長曰一鄉次曰德富三曰世習四曰世安  公生于景泰丙子年五月十一日終于嘉靖甲申年正月初二日享壽七十一歲  妣李氏生于天順戊寅年九月初十日終于壬寅年六月二十日  葉氏生于天順庚辰年三月廿一日終于正德丁丑年九月二十日
子壽翁  善公之三子娶譚氏

十二世
一鄉翁  子常公之長子娶李氏
德富翁  子常公之次子娶朱氏生三子長曰君寵次曰君聖三曰君禮
世習翁  子常公之三子娶鄒氏生一子曰君壽  公生于正德癸酉年五月十八日終于萬曆甲戌年正月初七日  妣生于正德乙亥年四月十八日終于萬曆戊寅年二月十九日祖妣合葬于凌衝沙崗
世安翁  子常公之四子娶黃氏生一子曰君達  祖考生于正德丙子年五月初一日終于萬曆甲申年五月初十日  祖妣生于正德庚辰年四月廿一日終于萬曆乙未年七月二十九日  公妣合葬于本鄉凌衝崗

十三世
君壽翁  世習公之子娶鄭氏生二子長曰奕美次曰奕弘  公生于嘉靖癸卯年正月十一日終于萬曆丁酉年三月初三日  妣生于嘉靖乙巳年七月廿五日終于萬曆己卯年九月初十日
君達翁  世安公之子娶陳氏生三子長曰奕富次曰奕允三曰一道  公生于嘉靖辛亥年正月十七日終于萬曆壬子年九月初十日  妣生于嘉靖丁巳年八月十四日終于崇禎戊辰年十月初四日  考妣合葬于本都六圖土名山竹坑

十四世
奕美翁  君壽公之長子娶張氏生三子長曰隆濟次曰隆彪三曰隆聘  公生于萬曆乙酉年四月初一日終于天啟丙寅年二月十一日妣生于萬曆丁亥年五月初四日終于崇禎辛巳年四月十一日公妣合葬于本都六圖土名山焦坑
奕弘翁  君壽公之次子娶馬氏生二子長曰隆蘊次曰隆燦  公生于萬曆己丑年三月初十日終于崇禎辛巳年八月十七日  妣生于萬曆辛卯年十月十五日終于順治甲午年九月十一日
奕富翁  君達公之長子娶吳氏張氏生一子曰隆殿  公生于萬曆丁酉年四月初二日終于崇禎甲申年二月廿九日  妣生于萬曆己亥年九月十三日終于順治乙未年七月十八日
奕允翁  號樂信  君達公之次子娶鄒氏生一子曰隆璣  公生于萬曆戊申年二月初六日終于順治戊子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妣生于萬曆乙卯年七月廿二日終于萬曆甲寅年九月十七日  公妣合葬于本都土名凌衝岡
一道翁  君達公之三子娶朱氏生一子曰隆參

十五世
隆聘翁  奕美公之長子娶鄭氏生三子長曰承就次曰承合三曰承孟  公生于萬曆丙辰年二月廿二日終于康熙  年  妣生于萬曆乙丑年九月十六日終于康熙  年
隆彪翁  奕美公之次子娶許氏生一子曰承積
隆蘊翁  奕弘公之長子娶游氏生一子曰學丙
隆燦翁  奕弘公之次子娶除氏生  子
隆璣翁  奕允公之子娶薛氏生二子長曰承猷次曰承貺
隆殿翁  奕富公之子娶龍氏生一子曰承業  公生于順治丙子年七月十一日終于甲申年二月初一日  妣生于順治癸未年九月二十二日終于辛巳年八月廿二日

十六世
承就翁  隆聘公之長子娶陳氏生二子長曰擴操次曰擴持  公生于順治甲午年三月十八日終于康熙  年  妣生于順治己亥年六月廿七日終于康熙  年
承合翁  隆聘公之次子娶林氏生二子長曰擴球次曰擴珠  公生于順治甲午年三月十八日終于康熙  年  妣生于順治己亥年六月廿七日終于康熙  年
承孟翁  隆聘公之三子娶何氏生二子長曰擴瑄次曰擴亮  公生于康熙丁未年四月初七日終于康熙戊戌年八月二十六日  妣生于康熙癸丑年十二月廿七日子時
承積翁  隆彪公之子娶余氏生三子長曰世夾次曰世肯三曰世育  公生于崇禎癸未年七月初九日終于康熙己巳年八月三十日  妣生于順治戊子年閏三月十二日終于康熙  年

十六世四房裔
承緝翁  隆初公之長子娶陸氏生一子曰擴彪  公生于天啟甲子年八月廿七日終于康熙甲子年十月十六日  妣生于天啟丙寅年八月初七日終于康熙庚辰年八月十一日  公妣合葬于蓼田岡
承驥翁  隆初公之次子娶李氏生二子長曰拓奕次曰擴欣  公生于崇禎戊辰年二月廿二日終于康熙丁卯年八月二十一日  妣生于崇禎甲戌年四月廿七日終于康熙丙寅年九月初三日  祖妣合葬土名李木坑
承和翁  隆初公之三子娶曾氏生二子長曰拓禎次曰拓祥  公生于崇禎甲戌年六月十七日  氏別適
承曉翁  隆昇公之長子娶何氏
承璧翁  隆昇公之次子娶鄭氏生一子曰拓凌續娶湯氏生一子曰擴嚴  公生于天啟丙寅年六月十六日終于康熙甲戌年閏五月三十日  鄭氏生于      湯氏生于崇禎乙亥年七月十五日終于康熙己巳年四月廿四日
承蓁翁  隆昇公之四子娶崔氏生一子曰拓定
承鵬翁  隆昇公之五子娶譚氏    氏別  公生于崇禎乙卯年三月初十日終于康熙壬戌年九月二十日
承始翁  隆鏖公之子娶譚氏生二子長曰拓佐次曰拓佑
承猷翁  隆璣公之長子娶氏生二子長曰擴扳次曰擴泰
承貺翁  隆璣公之次子娶黃氏
承業翁  隆殿公之子娶張氏生一子曰擴賡  公生于辛亥年五月廿六日終于    己丑年六月十九日  妣生于    正月十七日終于    年八月初五日

十七世
擴操翁  承就公之子娶吳氏公生于康熙辛酉年五月十六日終于康熙戊申年十月初一日  吳氏別適
擴持翁  承就公之次子娶游氏村頭公之女生  子  公生于康熙乙丑年十一月十一日子時  游氏生康熙
擴球翁  承合公之長子娶氏
公生于康熙庚申年十一月十二日午時
擴珠翁  承合公之次子娶梁氏  公生于康熙癸亥年七月初四日  梁氏生于康熙  年
擴瑄翁  承孟公之長子娶陳氏生二子長曰用好次曰用福  公生于康熙癸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十七世四房裔
擴彪翁  承緝公子娶  氏生 子  彪公幼年兵征水圳底圍被兵捉去跟隨潮州府許總爺克伍后康熙二十五年間旋歸數次復往潮州未見旋鄉  公生于順治癸巳年九月初九日
擴奕翁  承驥公之長子娶林氏生二子長曰用多次曰用  一女適本鄉勣安陳君  公生于順治丁酉年十二月十六日  妣生于康熙乙巳年四月廿一日終于雍正  年
擴欣翁  諱崇興  承驥公之次子娶黃氏生二子長曰用榮次曰用參  公生于康熙  丑年三月廿二日子時  妣生于  未年十一月初三日戌時
擴禎翁  承和公之子娶  氏生一子乳名禎父早世禎隨  母適會邑舊南門吳姓養禎成長及禎其子又隨母別適  公生于康熙甲寅年十一月初十日
擴凌翁  承璧公之長子娶朱氏生二子長曰用振次曰用權一女適南岸李君  公生于順治乙未年九月初九日終于康熙甲申年三月初七日  妣生于康熙壬寅年六月初五日終于康熙丙申年十月十九日  葬于本都六圖土名李木坑
擴嚴翁  承璧公之次子娶劉氏生一子
擴定翁  承蓁公之子娶  氏生一子曰用積往崖門長沙住
擴佐翁  承始公之長子娶朱  氏
擴佑翁  承始公之次子娶  氏生  子往廣城住
擴諒翁  承孟公之次子娶黎氏生二子長曰用穩次曰用
世夾翁  承積公之長子娶張氏
世肯翁  承積公之次子娶氏
世育翁  承積公之三子娶氏
擴賡翁  承業公之子娶伍氏生一子曰用璋  公生于康熙戊寅年二月初六日終于    十二月廿一日  (注:翁自大清乾隆年間在開平縣單水口圩左右凌衝村四房昌祚公同我擴賡翁舊住村名烏石村后人欲尋根本可憑數字而行.
又:有可能此時十七世擴賡公從開平烏石村遷到台山汶村鎮白沙村.還待考証.此時,家道漸微,有待后世發奮,振興家業)
十八世
用璋翁  擴賡公之子娶衛氏生五子長曰宏邦次曰宏經三曰宏君四曰宏通五曰宏綱  公生于康熙辛亥年十二月十四日巳時終于嘉慶甲子年十月廿七日戌時  妣衛氏生于乾隆丁巳年六月廿六日戌時終于乾隆乙巳年四月十九日戌時

十九世
宏邦翁  用璋公之長子娶陳氏生一子又娶黃氏  公生于乾隆庚辰年三月十四日寅時終于嘉慶戊辰年正月十五日辰時享年四十九歲
宏經翁  用璋公之次子娶陳氏生三子長曰才帶次曰才望三曰才鬱  公生于乾隆壬午年閏五月廿一日酉時終于嘉慶丙子年五月廿八日辰時享年五十三歲  妣陳氏生于乾隆丙戌年三月十六日終于道光十年庚寅年八月廿七日
宏君翁  用璋公之三子娶陳氏生二子長曰才廣次曰才茂  公生于乾隆丁亥年六月初九日申時終于嘉慶乙亥年三月廿九日
宏通翁  用璋公之四子娶林氏生一子曰才進  公生于乾隆己丑年十二月初八日申時終于道光十一年辛亥十月初十日  妣林氏生于乾隆丁酉年四月十七日酉時終于嘉慶乙亥年四月初九日
宏綱翁  用璋公之五子娶譚氏生一子曰才華  公生于乾隆辛卯年十二月廿一日申時終于道光十三年正月十九日  妣譚氏生于乾隆戊戌年二月十七日戌時終于咸豐辛卯年十一月廿三日巳時

二十世
才鬱翁  宏經公之三子娶陳氏生一子曰耀彩  公生于乾隆癸丑年四月初六日戌時
才廣翁  宏君公之長子娶陳氏生一子曰耀焯  公生于嘉慶甲子年十二月初十日子時終于光緒丁卯年正月廿九日巳時
才茂翁  宏君公之次子娶陳氏生一子曰耀烜  公生于嘉慶癸卯年正月廿六日酉時
才進翁  宏通公之子  公生于    壬寅年二月初四日巳時
才華翁  宏綱公之子娶湖氏續娶陳氏生二子長曰耀勝次曰耀寬  公生于嘉慶辛未年四月廿七日申時終于同治元年六月廿四日午時  妣湖氏生于道光甲申年正月二十日辰時終于咸豐三年歲次庚寅十一月廿七日巳時

二十一世
耀彩翁  才鬱公之子娶李氏
公生于    九月初二日  時終于
十一月初四日  時  妣李氏生于
四月廿三日  時終于    十月廿三日  時
耀焯翁  才廣公之子娶陳氏生一子曰能寶
耀烜翁  才茂公之子娶陳氏趙氏
耀勝翁  才華公之長子娶陳氏生四子長曰能裕次曰能義三曰能啟四曰能樂  公生于    甲辰年三月初六日申時終于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十六日午時  妣陳氏生于    四月初一日辰時終于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廿六日辰時
耀寬翁  才華公之次子娶劉氏生一子曰能業  公生于   丁未年十二月廿八日辰時終于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廿四日酉時  妣劉氏生于同治六年十二月廿五日酉時終于光緒二十八年五月十六日辰時

二十二世
能寶翁  耀焯公之子娶甄氏續娶陳氏生二子長曰子萃次曰烔二      妣陳氏生于辛卯年六月初二日丑時終于民國三十二年五月十三日  時
能裕翁  耀勝公之長子娶陳氏續娶陳氏生一子曰萃和  公生于同治八年五月廿六日丑時  妣陳氏生于光緒丙子年四月十七日巳時終于光緒二十八年五月初三日亥時
能義翁  耀勝公之次子娶陳氏生五子長曰萃益次曰萃祥三曰萃強四曰萃權五曰萃家  公生于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卯時終于民國二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巳時  妣生于光緒七年五月十三日申時終于民國二十五年七月初十日 時
能啟翁  耀勝公之三子娶陳氏生  子三子曰萃炳  公生于光緒元年閏五月初一日酉時終于民國三十六年閏二月廿一日  妣陳氏生于光緒十四年    終于   十月十七日丑時
能樂翁  耀勝公之四子娶陳氏生二子長曰萃謙次曰萃明  公生于光緒七年十月初十日申時終于公元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初三日妣陳氏生于光緒十七年九月初五日
能業翁  耀烜公之子娶陳氏續娶李氏  公生于光緒十二年正月十九日亥時終于民國三十二年五月十八日丑時妣陳氏生于光緒廿三年八月初三日戌時終于民國二十二年五月廿六日子時續妣李氏生于光緒廿一年十二月初四日丑時終于公元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五日辰時

二十三世
萃烔翁  能寶公之長子娶張氏生二子長曰傑慶次曰春慶  公生于光緒末年九月十六日未時終于公元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二日子時
萃和翁  能裕公之子娶蘇氏生  子  公生于    二月十六日卯時終于民國三十二年六月十二日午時  妣蘇氏生于    甲子年十一月廿一日申時
萃益翁  能義公之長子娶陳氏續娶陳氏生二子長曰達慶次曰恩慶
萃祥翁  能義公之次子
萃強翁  能義公之三子娶汶村北拱陳公之次女生二子長曰慶民次曰慶銘  公生于民國二年十月廿八日戌時公元一九八八年正月初五日酉時終于香港享年七十六歲
萃權翁  能義公之四子娶陳氏生三子
萃嘉翁  能義公之五子娶汶村東陽陳公長女生三子,长曰庆长,次曰庆明,三曰庆祺,公生于公元一九二一年四月初九,终于公元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子时。
萃炳翁  能啟公之三子娶陳氏
萃平翁  能啟公之四子娶趙氏生一子乳名曰良有,公生于公元一九三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子时,终于公元二零零二年九月初三日亥时,亨年七十三岁。
萃謙翁  能樂公之長子娶關氏
萃明翁  能樂公之次子
來福翁  能業公之子  生于公元一九三零年五月二十六日辰時

二十四世
達慶  萃益公之長子
恩慶  萃益公之次子
慶民  萃強公之長子
慶銘  萃強公之次子
慶仁  萃權公之長子娶陳氏生一子  生于公元一九五八年七月初四日辰時  妻生于公元一九六六年六月初五日
慶義  萃權公之次子娶廣西盧氏生一子  生于公元一九六三年二月初四日子時
慶禮  萃權公之三子娶陳氏生一子  生于公元一九六五年正月初七日子時  妻生于公元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二日巳時
橋慶  萃謙公之長子
順慶  萃炳公之長子
德慶  萃炳公之次子
傑慶  萃炯公之次子娶黃氏生一子  生于公元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妻生于公元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八日辰時
春慶  萃炯公之三子娶何氏

生于公元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初五日寅時  妻生于公元一九五一年八月初三日辰時

寻天佑公八世孙晚儿翁后裔,联系:周新越18666000244


已有0人点赞

底纹2.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