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周姓的迁徙与分布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宗支源流 / 正文

底纹2.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周姓的迁徙与分布

转载 周新越2020/03/14 23:06:3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111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二十一位,人口约三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2%左右。

1.先秦时期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河南周氏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
周氏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朝初期,朝廷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氏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规模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2.战国、秦、汉时期
周氏早年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氏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制,又使周氏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氏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朝迁往沛郡,成为当地着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至隋朝大业五年(公元2~609年),六百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中原地区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氏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各士族随晋室同渡南迁,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又称姑孰、南洲,今安徽当涂)。
4.隋、唐至宋时期
隋、唐前后一段时期,周氏又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氏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
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氏将校,这是周氏进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又有人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
唐宋战乱,中原周氏开始大规模南迁闽浙粤。
⑴.入闽:
唐初,有周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氏迁徙福建。
唐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884年)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6年),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

、范等姓入闽,选择福建建瓯县(公元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入闽,居住马伏,为入闽之始祖。
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氏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氏,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氏,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宋初年,北方士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二十年。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朝置祥符县,明朝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
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


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朝并置会稽、山阴二县,1912年两县合并设绍兴县。山阴(今浙江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⑵.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周氏从中原南徙广东。
主要有三大支系:
1、濂溪系:四世讳直卿,字卜年,一字士凤,号天统。元配许氏,继室秦氏,俱封宜人, 又娶陆氏、胡氏,  例封宜人。共九子,许氏生宣仁、宣义、宣礼、宣智,陸氏生宣忠,胡氏生宣信,秦氏生宣谟、宣烈、宣猷。官正千户,赠奉训大夫协正尹。以子宣礼追赠为节度使。生于宋徽宗政和四冬甲午(1114)正月初三,终于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1193年),与许氏、胡氏合葬于番禺仙人塘凤凰岗,俗称老鴉山,烏鸦落田形(今属从化太平镇蓮塘村),距今820年。
直卿少居濂溪、长游岭表,寄藉番禺。隆兴初弃官,常往来九江、营道。乾道元年至南安,  二年往九江,四年居营道。淳熙六年至南康,会晤晦翁先生。宋高宗绍兴年间来粤,始居羊城北门,值金人内侵,至采石矶。欲携家归九江,途阻兵燹,遂寓南雄珠玑巷。旋因官正千户任广州,遂占籍番禺,遂为入粤始祖。录自《道国南宗》。
2、仁德系:周仁德,字善长、法名一百二十九郎,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1260年出生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祖妣张孺人,宁化人,洪武年间榜眼,张显宗其族也,生一子:真。宋朝末年社稷将崩毁,于1284年携眷迁至广东长乐县(今五华),玉茶之珠瑞湖定居,是为长乐人。继祖妣雷孺人,长乐人,生五子:员、仲、明、庠、兴。公克勤克俭,诗书垂训,耕读传家,繁衍生息,是为望族。真、员、仲、三公后裔多在归善(惠东、惠阳)连成一片,有近七万余人,散居在普宁、丰顺、海陆丰、紫金、博罗、广州下四府、鹤山、英德、深圳、东莞及四川、重庆、贵州、广西、江西等地,总计不下六十万人。仁德公及祖妣墓地在五华。
3、周复系:周复,字希圣,原籍江西庐陵。南宋末年(1275年)来雷任知军,元初改称知路。宋没元兴,复公不甘为元效命,弃官遁迹遂溪,卜居调丰周宅园,生息繁衍,开基立族,为庐陵来雷周氏始祖,卒后葬英里社猫弄村后龙节岭,后裔多居粤西、广西、海南等地。
5.元、明、清时期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氏移民湖南邵阳地区。
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今江西吉安)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清康熙、乾隆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省,后 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唐朝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主要为周赧王的后代,而到了明、清以后,周氏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6.移居台湾省
周氏在台湾省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省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人(今浙江富阳)周凯曾任台湾省道台,后逝世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省周氏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台湾省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氏人士恢复周氏。台湾省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省周氏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7.迁往海外大陆周氏移居海外
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氏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氏侨胞,主要来自今大陆的福建省、广东
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海外周氏华人中来自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 例。
⑴.广东:
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如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⑵.福建:
周氏移居南洋:清朝末期福建周氏之人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等。




已有0人点赞

底纹2.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