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周姓的起源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宗支源流 / 正文

底纹2.pn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周姓的起源

转载 周新越2020/03/14 22:52:3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周氏信息网 40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周氏的起源

周姓,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个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台湾土著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45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5%。在全国的分布: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

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出自远古黄帝大将周昌和商朝太史周任之后,属于以祖先名字为氏。
据史籍《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执政时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王朝时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皆出姬姓,他们的后裔子孙都以先祖名字中的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于汝南(今河南南阳)、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临川(今江西临川)、陈留(今河南商丘)、沛国(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后稷,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后稷,其母亲叫作姜嫄。姜嫄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是古地名(今陕西武功),有邰氏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嫄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
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在典籍《诗经》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嫄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一个巨大的足迹,好奇而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由此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姜嫄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著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在典籍《诗经》与史籍《史记》中,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个婴儿遭几次抛弃而不死,姜嫄便以为他是神,遂收回家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就是后来的周族始祖后稷。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后,西周灭亡。
西周灭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四十九年,公元前256),为秦昭襄王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
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子孙依然还在,遂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帝拓跋邻的第二个兄长原名叫拓拔普,其率领之族称普氏,汉译就是普乃氏。这在史籍《魏书》中有记载:献帝以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当时,北魏献帝把北魏王朝的核心拓跋部中王族氏族分为七个部落群体,以自己的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
后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赐改汉姓为周氏,后成为北魏王朝中兴旺的七族之一,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陈国将领项猛奴,属于以冒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项猛奴,幼年时曾被周荟抚养,而随义父改姓周氏,改名为文育。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唐朝唐玄宗执政时期姬姓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2756),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于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讳,即音同,均改为周氏。
以后,有部分该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称周氏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百濮族,出自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暨佐时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唐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百濮族中有暨佐时氏,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准制赐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末期,有个人叫成讷,是一名骁勇的战将。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公元907),后梁太祖(后改名朱晃)篡夺唐朝,成讷在灭唐过程中大力支持朱晃,因功被后梁太祖封官至太尉、上谷郡王。后成讷战死,被后梁太祖赐姓为周,加以褒奖。在成讷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后梁太祖之赐姓为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叫成油(仙锐),是淮西人,他也投靠了后梁太祖,立有不少功勋。在成油逝世后,同样被梁太祖赐姓为周氏。在成油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后梁太祖之赐姓为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已姓,出自元朝时期苏氏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在唐朝时期,有个名人叫苏益,字世进,曾任山西隰州刺史,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间(公元874879),苏益为辅佐王潮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任泉州押卫都统使,居于泉郡同安永丰里。娶陈、罗、张氏;子三:光谊,光谓,光诲。光诲任过漳州刺史,与父苏益居同安永丰乡葫芦山,取名芦山堂,灯号芦山,为入闽苏氏及芦山衍派始祖,后来苏益的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其第六世孙苏颂,字子容,为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公元1042)的进士,官至左丞相,他发明了著名的水运天像仪,今被世界钟表联合会尊奉为钟表之父
到了元朝末年,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全部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周尔那德氏,亦称卓尔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g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周氏、朱氏、康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朝第一代吉王叫朱见浚,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七子,在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受封就藩长沙,传到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逝世后无嗣,吉端王的二子又袭封。朱万世,就是袭封吉端王的第三子(庶子)朱翊铤,受封长沙郡王。
在明朝亡国后,朱万世逃往广东宁乡周家一带,为避祸改姓周氏,后逝世于缅甸。其后裔子孙便一直以周氏世代相传至今。清朝灭亡后,有一部份人恢复朱氏,而还有相当多的人仍沿续周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周成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oceng Hala,世居周齐理(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部),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周氏、常氏等。
⑶.满族周佳氏,亦称宗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和(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周氏、钟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高山族瑶族东乡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已有0人点赞

底纹2.pn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